织物弹性测试仪用于测定织物在受力拉伸后的回复能力(弹性性能),其工作原理基于模拟织物在实际使用中受到的拉伸、弯曲或压缩等外力作用,并量化其形变回复特性。以下是常见类型(如定伸长、定负荷、反复拉伸等)的弹性测试仪工作原理及关键步骤:
1. 基本结构
夹具系统:
上、下夹具用于夹持试样(通常为条状或环形织物),确保无滑移。
夹具间距可调(如标准初始距离为50mm或100mm)。
驱动装置:
电机或气动系统控制夹具移动,实现拉伸、放松或循环运动。
力值传感器:
实时监测拉伸力(单位:N或cN)。
位移传感器:
精确测量试样伸长量(单位:mm或%)。
控制系统:
设定测试模式(如定伸长率、定负荷、循环次数等)。
2. 工作原理(以定伸长法为例)
测试流程
试样准备:
按标准(如GB/T 3923.1、ASTM D4964)裁剪织物,尺寸通常为50mm×200mm。
标记初始标距(如50mm)。
初始拉伸:
以恒定速度(如100mm/min)拉伸试样至预设伸长率(如50%),保持一定时间(如1min)。
保持阶段:
记录此时力值(反映织物抗拉伸性)。
回复阶段:
释放拉力,使试样自由回复,静置(如1min)。
残余形变计算:
:初始标距
:最大拉伸长度
:回复后长度
测量回复后的标距,计算弹性回复率:
3. 常见测试模式
定伸长测试:拉伸至固定伸长率后评估回复性(如泳衣、运动面料)。
定负荷测试:施加固定力值后测量伸长量(如松紧带)。
循环拉伸测试:多次拉伸-回复(如500次),模拟长期使用后的弹性衰减。
4. 关键参数
拉伸速度:影响测试结果,需按标准选择(如50~500mm/min)。
伸长率/负荷值:根据织物用途设定(如医用绷带测试低伸长,运动服测试高伸长)。
环境条件:温湿度影响纤维力学性能(标准环境:20±2°C,65±4% RH)。
5. 结果应用
弹性评级:根据回复率分级(如回复率≥90%为优)。
质量控制:对比不同工艺(如加氨纶)对弹性的影响。
研发优化:评估新型弹性纤维或织造结构的性能。
6. 相关标准
国际:ISO 20932-1(纺织品弹性测试)、ASTM D2594(弹性织物测试)。
国内:GB/T 3923.1(织物拉伸性能)、FZ/T 70006(针织面料弹性测试)。
总结
织物弹性测试仪通过精准控制拉伸与回复过程,量化织物的瞬时弹性和耐久性,为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及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测试时需严格遵循标准,确保结果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