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革和合成革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人造革和合成革的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模仿真皮,相对与真皮而言,它们具有物性平均,原料来源充足,价格低廉等特性,在服装、制鞋等行业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人造革和合成革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标准的定义不尽相同。
按基材定义。
按照《鞋类术语》(ISO19952:2005)的叙述,以经纬交织的纺织布为底基的称为人造革;以天然革组织结构为标准,用弹性高分子材料浸渍纤维层,弹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连续微细多孔结构,纤维层具有无规则三维立体结构(非织造布)的合成材料称为合成革。
按树脂定义。
人造革在《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 -2008)中的定义为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物、无纺布(不织布)等材料的基布(也包括没有基布)上形成聚氯乙烯等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皮革的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质。合成革:指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物、无纺布(不织布)、皮革等材料的基布上形成聚氨酯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皮革的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质。
按模拟效果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对人造革与合成革的定义主要是依据基材的性质和对真皮的模拟程度,即人造革是一种外观、手感似革并可部分代替其使用的塑料制品,通常以织物为底基,涂层为合成树脂;合成革是模拟天然皮革的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能,作为真皮的代用材料的塑料制品,通常以非织造布为网状层,以微孔或膜结构聚氨酯为粒面层,其外观与性能都与天然皮革相似。
以上对人造革与合成革的三种定义大相径庭,使人困惑。“人造”与“合成”只是区别于天然真皮的加工方式而已,“人造革”和“合成革”也可以说成“人工革”。回顾人工革的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利用硝酸纤维素溶液涂覆织物所制成的硝化纤维漆布来仿皮。后来以机织或针织材料为底基,表面以聚氯乙烯(PVC)为涂层,制成外观类似天然皮革的人造革。20世纪50年代,聚氨酯(PU)逐渐代替聚氯乙烯PVC做为人造革涂层材料。由于聚氨酯性能的优异,聚氨酯人造革迅速成为人造革的主流,延续到现在。但结构上与真皮有显著地不同。20世纪60年代,通过使用无纺布为底基,中间以织物增强,表层涂敷聚氨酯而制成的仿皮材料,因其从外观和结构上更像真皮故取名为聚氨酯合成革。它是人工革的第二代产品。1968年,日本的涤纶超细纤维合成革诞生,它是迄今最类似于天然皮革的外观及性能的合成革[2-3]。
综合目前的定义和人工革的发展历程,以底基的差异为基础用于区分人造革和合成革比较合理。建议在新修订标准时,可以对人造革和合成革的定义可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按涂层树脂的种类并结合基材再辅助模拟效果的方式进行明确定义。例如聚氨酯人造革,聚氯乙烯人造革,聚氨酯合成革等更容易跟国际概念接轨,并且很完善,既方便消费者的理解,又有利于概念的统一。
人造革与涂层织物的关系
在这里人造革是指按定义
中以织物为基布以合成树脂为涂层剂的材质。涂层织物是指涂层黏合材料在织物一面或正反两面原位形成单层或多层涂层的一种纺织品。涂层织物的特点如下:
1、涂层织物使用的涂层剂的种类多样,有聚丙烯酸酯(PA)类涂层、聚氨酯(PU)类涂层、聚氯乙烯(PVC) 涂层、有机硅弹性体涂层、合成橡胶类(如氯丁橡胶)涂层、还有聚四氟乙烯、聚酰胺、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蛋白质。其中皮膜感较强的聚氨酯(PU)类涂层,聚氯乙烯(PVC) 涂层也是人造革种类中常见的。
2、涂层织物的基布为机织物、针织物。与人造革有相同的底基。
3、大多数服装用涂层织物的外观和手感因粘合层较薄与人造革差异明显,其目的通常也不是为了仿天然皮革而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如防风、防雨、防紫外线等或是为追求特殊效果如纸感涂层,珠光涂层等。而人造革的外观、手感与天然皮革很接近。